用微信扫码二维码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中国房地产网
2024-06-21 22:19
我国ESG投资带有鲜明的“双碳”色彩。华少/制图
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韩涧明/文
2024年6月4日,国务院国资委发布《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“切实加强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(ESG)工作,将ESG工作纳入社会责任工作统筹管理,积极把握、应对ESG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”。具有“高标准社会责任”的央企呼之欲出!
以央企的市场引领作用,当ESG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,ESG在中国的未来也越来越清晰。
一、ESG投资逻辑
按照2024年1月8日彭博行业研究数据,全球ESG资产在2022年超过30万亿美元,并有望到2030年超过40万亿美元,占全球140万亿美元管理资产(预计)的25%以上。
我国ESG投资规模则已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。
由ESG所引发的、方兴未艾的市场为什么重要?其投资逻辑是什么呢?
简言之,所谓ESG,就是人类社会在确立了未来企业的更高衡量标准(环境、社会、公司治理三方面)之后,全球企业竞相进阶至更高级模式。而强者恒强,对于投资者来说,更有前途、更高质量的ESG企业更值得投资。
回溯历史,企业的诞生,其最初目的是赚钱,即通常所说,赚钱即商人的道德。
但是,随着社会发展,人们发现,企业以赚钱为唯一目的是不行的——企业不仅要赚钱,其本身的结构也应该是健康的、对社会有益的,在赚钱的同时需要承担社会责任,还要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。
2004年,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报告《在乎者即赢家》(Who Cares Wins)。“ESG”一词,由此首次成为国际主流声音。这份报告,说明了如何将ESG因素整合到公司运营中。ESG的3个基本组成部分也因此清晰: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。
从企业的角度来看,这3个组成部分,要求从企业自身、到企业与社会的关系,再到企业与全球环境的关系,都是健康的。
ESG,为非财务指标。也就是说,ESG的存在,使得社会公众衡量一家公司,已经不只是看它的财务状况,而是同时衡量它与社会的关系:好公司是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好“福利”的公司,而不是相反。
但同时,ESG虽非财务指标,却又可以有力地佐证企业的财务状况。与单纯追求效益的公司相比,同时具有ESG能力的公司,显然更为出色,更加强大,也更能够吸引投资的关注,获得投资者的认可。
比如说,德国Statista研究部对2021~2024年标准普尔500指数(美国500强公司指数)与标准普尔500 ESG指数(不包括烟草、争议性武器及不符合联合国契约的公司)的表现进行对比,发现两者基本走势类似,但从2021年4季度之后,标准普尔500 ESG指数就开始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,平均高出4%.意味着ESG在专业投资者中受欢迎程度更高。
上述观察也符合人们目前对ESG的基本认知,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作用下,全球公司的ESG整合和维护水平逐步提高,而投资者将ESG重点公司纳入其投资选择的优先级也更高。
另有全球调查显示,在接受调查者中,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愿意优先考虑ESG收益,而不是单纯的、更高的投资回报。他们若觉得公司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来关注ESG相关目标,会从公司撤资。风尚所及,88%的高净值千禧一代会积极评估其投资对ESG的影响,其中超过50%的人已主动停止投资对人们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产品的公司。
晨星研究所通过数据研究发现,若在2018年12月向ESG基金投资100美元,至2023年,该基金的回报率是35%,而传统基金的回报率是25%.
摩根士丹利可持续投资研究所的报告支持了晨星的观察,认为ESG股票与基金的表现,都要优于传统股票与基金。摩根士丹利报告引用数据称,2023年12月,全球ESG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3.4万亿美元,占全球总资产管理规模的7.2%,绝大部分(87%)位于欧洲,10%位于美洲,3%位于世界其他地区。
同时,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,科技是全球ESG基金投资的最大行业。由于对科技股持股比例过高,也使得2024年投资美洲的ESG基金在全球收益最高。ESG基金的其他投资重点还包括工业及医疗保健等。
二、我国ESG投资现状
我国ESG投资,是伴随着国家“双碳战略”而发展起来的,因此带有鲜明的“双碳”色彩。
ESG既然包括三个方面,是对企业的全方位升级,那么,其投资也应基于环境、社会、公司治理三方面展开,而我国ESG投资更多集中于绿色低碳方面(如绿色能源、绿色交通),在社会、公司治理方面比例较低。
就领域而言,绿色信贷、ESG债券、ESG公募基金、ESG银行理财,是目前我国几个主要的投资种类。
1.绿色信贷。目前绿色信贷是我国ESG投资的绝对主力。2012年,银监会下发《绿色信贷指引》,引入绿色信贷。目前,中国是全球最大绿色信贷市场。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数据,截至2023年末,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.08万亿元,同比增长36.5%,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.4个百分点。
其中,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0.43万亿元和9.81万亿元,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.3%;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、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3.09万亿、7.87万亿和4.21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33.2%、38.5%和36.5%;投向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7.32万亿元,同比增长30.3%;投向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.31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9%.
2.ESG债券。万得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19日,我国已发行ESG债券达4030只,排除未披露发行总额的债券,存量规模达6.08万亿元人民币。其中绿色债券(环境方面)余额规模占比最大,达61.84%(ESG债券主要包括绿色债券、社会责任债券、可持续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4类)。
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和金融智库预计,2024年全球ESG债券发行量有望达到8200亿欧元(约6.4万亿元人民币),与2023年8150亿欧元的发行规模保持稳定(2021年发行量曾达1万亿欧元,但此后受新冠疫情等影响下滑)。而2024年,欧元将占全球ESG债券总发行量的40%,达到3250亿欧元(约2.5万亿元人民币)。
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(CBI)联合兴业研究发布的《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报告2023》,2023年中国在境内及离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94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。其中符合CBI绿色定义的发行量为约6000亿元,中国连续两年保持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地位(按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统计口径)。
3.ESG公募基金。万得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19日,我国市场上存续的ESG公募基金产品共540只,净值总规模达5067.88亿元人民币(约700亿美元)。其中环境保护产品(环境方面)规模占比最大,达40.50%.
在国际市场,ESG基金是ESG领域的主流投资品种,约3万亿美元规模。我国ESG公募基金约相当于其1/40.
2023年,全球ESG基金表现欠佳,规模有所收缩。有声音也在怀疑ESG是否具有真正的盈利能力。包括在投资过程中的“漂绿”(挂羊头卖狗肉)行为,也在干扰正常的ESG投资。我国ESG公募基金近来也有放缓趋势。
4.ESG银行理财。万得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19日,市场存续的ESG产品共540只。其中纯ESG产品规模占比最大,达61.48%.
按照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24年2月2日发布的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3年)》,银行理财市场2023年累计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120只,合计募集资金超1100亿元(仅约为我国ESG公募基金的1/5)。截至2023年12月末,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1480亿元,同比增长13.50%.
值得注意的是,国务院国资委《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》是在“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”内容下谈ESG的。
在当今全球已经构建ESG企业评估环境的背景下,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环境中胜出,ESG方面的胜出是必须的。由于ESG代表着更为先进的企业治理,ESG的现实意义,在于如何最有效地举全社会之力,为本国企业升级、赢得未来。
ESG是以细节指标体系做衡量的,国际方面也在探讨这一体系的标准化与数字化,这会令企业走向高度的透明化。而透明化,也是当代企业健康发展,同时对经济与社会生态产生良性影响的有力保障。
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,要做好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为金融强国建设指明方向。很多人误解为,ESG特指其中的“绿色金融”。实际上,“五篇大文章”均为ESG方向,只是殊途同归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。
目前,公司的ESG治理,采用ESG披露与ESG评级结合。ESG披露,即由相关治理公司向公众提供自己公司的ESG治理情况。原则是,披露即负责。公司对自己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担责。
2024年4月12日,我国首部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规范——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(试行)》发布,5月1日起实施。该《指引》要求可持续发展信息强制披露的公司包括:被纳入上证180、科创50、深证100、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、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,共计450余家。其余上市公司,为企业自愿披露。
与ESG披露同时发展的ESG评级,则是投资者了解公司ESG治理情况的第三方机构,目前评价体系标准各有不同。
ESG很像体育领域中的奥运会——在有了一个核心目标之后(奥运会是更高、更快、更强),一点点完善规则,加入的各方按照相关规则争取各自的位置。与奥运会渐渐老去相比,ESG目前在全球只算是雏形初具。
而中国ESG投资市场,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快速生长并走向“深水区”之后,相关各方也在进一步吃透相关规则,谋求下一次突破。
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新闻推荐
Copyright2018-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
京ICP备17051690号-1
京公安备:11010502039233号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85767558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