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房报·首页轮播
A+
“新房子既宽敞又安全”:北京沿河口村温暖新居梦

中国房地产网

2024-02-12 08:00

楚小强 中房报记者 田傲云 北京报道


“真没想到灾后重建给我们带来了如此惊喜,能住进如此敞亮且安全的小别墅。”沿河口村的赵阿姨满怀期待地谈及即将搬入的新居。


去年7月,“23·7”极端强降雨让北京市门头沟区多个村庄遭受严重洪灾,斋堂镇沿河口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。洪水和泥石流的双重冲击,使得村内房屋遭受重创,幸运的是,及时的转移保证了村民的安全。


灾后,重建工作迅速展开,沿河口村的未来规划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。政府提出的异地安置指导意见,不仅重建家园,还规划建设了村委会、文化站、健身场所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,充分考虑了村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。


2023年10月25日,施工单位入场开始地基处理,仅用3个月时间,即到2024年1月30日,新的小洋楼已交付村民。许多村民已经开始规划新居的装修,期待新生活的开始。


“洪灾带来的伤痛仍难忘,但政府的关怀和支持让我们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。”赵阿姨感慨道。根据安置规划,政府提供了9.5万元的房屋重建补贴,她仅需支付超出120平方米的部分,即以每平方米1600元的价格,获得了一座170平方米的小洋楼,象征着一个新的开始,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

“新房子我们挺满意,既宽敞又安全”


图片 1.png

沿河口村建成的新居。


从北京斋堂镇政府出发,沿京西腹地的山路前行,半小时的车程就到达了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——一个在灾后重建中焕发新生的村庄。


这里,新建的两层小洋楼整齐排列着,如同生机勃勃的新芽,矗立于村落之中,映射出一派繁荣景象。


孙阿姨,一位六十多岁的当地居民,年轻时从东北嫁到北京,退休后与老伴回到沿河口村祖宅生活了十多年。


经历了“23·7”极端强降雨的摧残,她的家被毁,与村民在长城5号敌台上度过了三日三夜的艰难时刻。尽管遭遇灾难,但孙阿姨庆幸大家平安无事。“当时景象令人心痛,但幸存下来便是希望。”她回忆道。


在政府的灾后重建政策指引下,全村搬迁到了老村东南侧200多米的新址。


孙阿姨对此感到欣喜,“此前每到六七月份的汛期,就会心惊胆颤害怕下雨发生洪灾,如今终于有了一个更安全的家。”


她对选择的170平方米的新房满意之极,宽敞明亮的空间让人心旷神怡,相比之下,过去每逢暴雨就让人心惊胆战的日子成了过去时。“新家不仅宽敞,还在灾害防护上做了充分的准备。”


图片 2.png

赵阿姨和记者谈及即将搬入的新居满心欢喜。


尽管新居尚待装修,但孙阿姨已经准备好迎接新春的装饰,计划在大年三十一早上就去新房悬挂寓意吉祥的对联和红梯,以及在二楼露台插上小红旗,迎接新春的到来。


对政府整村搬迁工作感到满意和认可的还有村民高大爷,当记者问及整村异地安置后给他交付的新房子时,高大爷面带笑容地说道:“新房子我们挺满意的,非常的宽敞,我们的建筑面积是170平方米,比我们之前的房子可大多了。”


高大爷今年已经80多岁的高龄了,子女们都在市里工作,平时家中就他跟自己的老伴儿。“如果不值班的话,孩子们基本每年都会回村里来过年,下一步我打算将新房子装修一下,过年孩子们回来都能住得下。”高大爷欣喜地说道。


相比赵阿姨和孙阿姨,高大爷在这个四面环山、地处石岩沟和刘家峪沟交汇处的小村落生活的时间更久。“我在村里住了10多年了,之前是住在山沟里,虽然这地方经常发大水,但我对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。”


高大爷表示,由于地势原因,沿河口村每到汛期都面临着严峻的抗洪防汛压力,2017年和2023年的泥石流、洪水是让他最为记忆犹新的两次灾害,也正是因为有了2017年“6·18泥石流”的灾害经历,政府和村里对每年的防汛工作都十分重视,撤离工作非常及时。


“几次灾害中,村子里的人员都没伤亡,看着情况不对村里就会安排村民及时撤离。”高大爷表示。


站在新居中,孙阿姨向装修师傅细述装修蓝图,同时满怀期待地向记者分享了她对未来的设想。


她憧憬着开设一家民宿,利用沿河口村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文化底蕴,推出地道的东北铁锅炖,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,实现自己和村民共同富裕的愿望。“政府考虑到我们的损失,鼓励开设民宿,这不仅是一个恢复的机会,也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途径。”


斋堂镇的重建规划不仅仅是重建,更预示着沿河口村全新的发展篇章的开启。


根据斋堂镇政府介绍,未来的沿河口村将以其独特的“三岔口”文旅资源,朝着一个生态宜居、产业繁荣的目标前进。从红色历史到乡村旅游,沿河口村将转身成为北京门头沟地区的一副生动的“富春山居图” ,揭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


“我们的新家坚如磐石”


部分村民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对新房进行装修。


在京西深山的怀抱中,阳光温暖地照耀着一排排崭新的房屋,标志着沿河口村新的开始——门头沟区首个整村异地安置项目的落成。“住上新房子,过上好日子”,村民们的心声映衬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。


遭受“23·7”极端强降雨的沿河口村曾面临严峻挑战,96宗宅基地119户199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岌岌可危。面对此情此景,门头沟区果断采取措施,启动整村搬迁,中建一局扛起了重建的大旗。


为了加快重建步伐,确保村民能在冬季之前搬进温暖的新家,中建一局采纳了模块化箱体结构设计技术。这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箱式模块房,通过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快速组装,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。


“之所以最终采用装配式建筑,是因为我们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建造,让老百姓能够在春节前回到家中,过一个温暖的冬天。”中建(天津)工业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敢解释, 正常的建设进度下,沿河口村的96户安置房需要1年时间建成。然而,为了让部分投亲靠友的村民们能在春节前搬进新家,这个项目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。


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不仅在于大幅提升建设效率,同时也确保了建筑质量。据介绍,一栋170平方米的房子通过预制模块的快速吊装和焊接,半天时间内就能完成主体安装。


事实上,装配式建筑不仅代表了技术进步,更象征着建筑行业向工业化转型的重要一步。


“这批房屋全部在工厂智能化生产线上完成设计和制造,不仅建造时间更短,且比自建的砖混结构房屋更为结实。”李永敢补充道。这种全装配预制混凝土模块结构具有标准化、多组合、地上地下结构全装配干式连接的特点。每一个部分,包括卧室、厨卫,都预先在工厂完成生产,运到现场后通过机械吊装到位,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。


而且这些装配式建筑坚固耐用,能够抵抗地震和洪水,代表了对传统建筑方式的一次革命。“绝对比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更结实,未来无论遇到什么灾难,我们的新家都能坚如磐石。”赵阿姨充满信心地说。


从质量和后期安装等方面来看,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的现浇模式相比,无疑拥有显著优势。


通过中建一局自主研发的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模块结构和PC数字空间-生产运营管理系统,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和全流程质量管理追溯,包括生产全过程、质量和成本的全面追踪。“我们会在构件里埋入二维码或芯片,通过扫描就能知道该构件的所有信息,实现精确的管理和跟踪。”李永敢介绍。


仅用41天,96户安置房的654间箱体结构就完成了现场安装,及时为村民们提供了温暖的避风港。


新村落已经矗立,显现出勃勃生机,其间错落有致的老核桃树不仅为村庄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,也成为了斋堂镇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这些树木不仅承载着村民深深的乡愁,也被巧妙地融入到村庄的文化旅游产业中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绿色纽带。


编辑:温红妹

未经授权不得转载   

标签:北京沿河口村
0
0
评论(0)
关于我们   |    联系我们   |    版权声明   |    广告服务

Copyright2018-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

京ICP备17051690号-1

京公安备:11010502039233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85767558

中国房地产报

房地产行业门户

打开APP
Close modal

TOP